丑东西,也有人爱
“丑东西不是用来骂人的,丑东西是我们的宝贝。”一位豆瓣网友在评论里写道。
不久前,第二届丑东西颁奖盛典在B站上线,从淘宝平台上有售的40个丑商品中,角逐出了5个获奖者。目前,该视频已有400多万播放,近3万条弹幕,5000多条评论。有趣的是,在这个讨论丑的空间,网友们的评论基本都是正向的。
负责提名淘宝丑东西40强的是豆瓣丑东西保护协会小组(以下简称丑组),目前已有近22万组员,小组简介里摘录了组员的评论:丑东西们聚集在一起,快乐欢愉,不用在乎别人的目光。
讨论丑的人多了,丑也成为了一门生意。丑东西的代表——绿鱼头面具在电商平台月销上千,短视频博主纷纷买来拍视频;来自独立设计师们和国际大牌的丑鞋、丑衣服、丑袜子也备受欢迎;闲鱼也嗅到了丑的红利,把网友恶搞的动物神图做成手办。
热闹归热闹,丑钱也没那么好赚。质量问题、版权问题、丑的尺度问题等等,是摆在掘金者面前的一道道坎。
有心理学家提醒,当看够了千篇一律的网红脸、滤镜美化下的事物后,人们更希望看到有瑕疵的真,而不是完美的假,这让“丑”的接纳度被提升。不过,丑能出圈,并不代表没有底线,大众应该辨明,哪些是恶意的冒犯,哪些是善意的表达。
丑东西,也有人爱
随便看看几个提名的丑东西:一个普普通通的灰色双肩背包,挂上了一顶黑色假发;已经丑得很灾难的五指袜,每个趾头上各镶了一颗闪闪发亮的水钻;一双黄色阿甘鞋偏要加个跟变成高跟鞋……有网友说,“几乎是皱着眉头看完名单的。”
喜欢这些丑东西,甚至买回家把玩、拍照拍视频的人比比皆是。作为丑东西鉴赏集散地,豆瓣丑组已经和千奇百怪的丑东西们打了两年交道。组长豆包向深燃讲述了建组的契机:“我朋友买了一个仙人掌,她发照片给我们看,说这个仙人掌太丑了,不配出现在她的办公桌上。但我倒觉得它丑得可爱,就想到其实生活里有很多丑东西也值得被发现、被保护。”
豆包说,在小组快速增长的时候,每天有约300个新组员加入,平均每天有30多个新帖子,都是大家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挖掘而来的丑东西们,从水果蔬菜到奇珍异兽,从外面做的美甲到自己做的羊毛毡,其中还有大量网购翻车实录,也就是自掏腰包买来的丑东西。
丑组的内部流行语是“保护!”豆包表示,丑组的出发点是给美或丑提供一个讨论空间,“我们不是一个审丑的小组,而是一个审美的小组,初衷是希望大家在所谓的丑里面发现闪光点,所以才会经常把‘保护’挂在嘴边。”
丑的破圈并非偶然。近几年,无论是短视频内容还是影视综内容,所谓“丑”的含量都大大提高,属于丑的舆论环境逐渐放宽。直面丑、讨论丑、购买丑,正在成为一部分人的选择。
“一方面是人们对‘丑’的接纳度高了,即审美更宽泛了,另一方面,是人们对‘真’的需求增加了,当看惯了过度整容和修图的网红脸、过度包装的人设和节目后,人们更希望看到有瑕疵的真,而不是完美的假。这也是说唱、脱口秀这类强调‘real’的流行文化盛行的原因。”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窦东徽分析道。
大众关注“丑东西”,可能存在三种心理学解释。“一是猎奇。丑东西异于常规事物,属于新异刺激,能够实现感知觉的去习惯化。二是潘多拉效应,虽然说丑的事物通常会带来观感上的不适,但很多人会觉得,你说一样东西丑,我偏要看看有多丑,看能不能丑到我。三是优越感,丑东西未必带来观感的良好体验,但观看者会觉得,‘居然有人造出这种难看的东西’,这种优越感是能带来愉悦体验的。”窦东徽向深燃分析。
刺激、好奇和优越感,让广大网友向丑东西们投去赞赏的目光。绿鱼头头套就曾在抖音火了一把,话题#绿头鱼#、#绿鱼头#、#绿头鱼喝水#下的视频播放量都在3亿左右,网友们戴着头套跳舞、演戏、甚至只是带着头套喝水,绿鱼头呆滞的表情和网友们夸张的动作形成反差,喜剧效果拉满。
小红书和B站上也有不少博主掌握了“流量密码”,丑东西测评、把丑东西穿在身上等主题的视频播放量也居高不下。可见,丑东西最后还是要回到线上场景,才能完成网友展示、观看者猎奇的闭环。
原创文章,作者:喵, 喵,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qiuxieku.com/8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