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重引入”,大中型食肉动物保证生态系统完整性
2021年10月中国宣布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首批国家公园。这些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区域,将如何保持其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管理体制和机制该如何建立?国家公园的生态产品如何实现价值转化?
日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林科院)多位专家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高质量建设和管理国家公园,应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出台《国家公园法》及配套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国家公园智慧化管理水平;针对缺少大中型食肉动物的国家公园或国家公园候选区,应考虑“重引入”大中型食肉动物,保证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并根据国家公园自然生态资源禀赋特点,建立适宜的生态产品开发利用机制。
另外,鉴于高寒湿地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缓温室效应等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专家还建议将高寒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纳入国家公园建设体系。
尽快出台《国家公园法》及配套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首批国家公园宣布设立后,现实走在了立法之前。中国林科院科信所林业战略与规划研究室主任何友均指出,我国虽然在自然保护领域出台了相关法律制度,但是在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方面仍然亟待加强法律保障。
他认为,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应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依法治园理念,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出台《国家公园法》及配套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在执法体制上,应探索建立警务合作机制,加强综合执法监督,推动建立由纪检监察、检察院、法院、公安、林草、国家公园等多部门参与的司法协作机制,有序推进普法执法,为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础。
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国家公园内的社区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何友均建议,在国家公园今后的建设和管理中,应妥善处理好国家公园保护和社区原住民的关系,重视原住民在国家公园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建设入口社区、特色小镇等实行相对集中居住等方式,探索协议保护等多元化保护模式,完善社区参与机制,引导当地居民、专家学者、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国家公园建设。
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国家公园智慧化管理水平
国家公园的保护面积巨大,依靠人工巡护和管理很不现实。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首席专家、国家林草局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李迪强指出,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应利用现代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和平台,监管主要生态系统和旗舰物种的动态,提升国家公园的智慧化管理水平。
2020年1月,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中试开通,实现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通信网络信号在林区覆盖面积超5000平方公里,使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监测和监管进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
李迪强建议,国家公园应利用已有的智能监测设备和人工地面监测,建立大数据平台,推动相关数据的集成和共享,提供给国家公园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社区活动以及游客。在此基础上,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目标导向的管理活动、以干扰控制为问题导向的管理活动和基于制度和职责导向的内部管理活动结合起来,提出基于大数据国家公园管理场景应用和服务关键技术问题,开发中国国家公园智慧管理综合服务平台。
考虑“重引入”大中型食肉动物保证生态系统完整性
中国林科院自然保护地研究所所长、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金崑长期关注野生动物种群恢复和调控工作。他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国家公园建设为野生动物种群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些物种数量增长明显,一些新纪录物种或多年未见的野生动物也相继出现。但缺少大中型食肉动物的国家公园,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可能造成野猪、鹿类、羚羊等物种局地密度过高,在国家公园内难以采取人工调控措施的情况下,由于食物、水、空间有限等产生拥挤效应,或对整个种群带来不利影响。
另外,国家公园大中型食肉动物缺失,可能导致一些野生动物局地密度过高后外溢至人类生产生活区,造成人与野生动物冲突。
金崑建议,缺少大中型食肉动物的国家公园或国家公园候选区,应考虑“重引入”大中型食肉动物,依靠大中型食肉动物控制野猪、鹿类、羚羊等野生动物的数量,有利于保证食物链的完整性,有利于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重引入是野生动物种群重建的一个重要手段,指的是将原栖息地已消失的本土物种从异地重新引回原栖息地。重引入的目的是在目标物种原栖息地重新建立其可持续的野生种群。”金崑解释说。
他建议,重引入大中型食肉动物宜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自然恢复为主,就是继续保持国家公园内良好的生态条件、保护猎物资源等,吸引大中型食肉动物逐渐自然扩散过来;可以通过建设生态廊道加快大中型食肉动物的扩散。此外,如局地野猪、食草动物增长较快,也可以考虑人工重引入本土原生大中型食肉动物的方法,让野生动物受到天敌的自然控制。人工重引入大中型食肉动物,可以先通过试验,一步步来,不能一蹴而就,还要统筹考虑园区内原住居民及周边居民的安全问题。
建立适宜的生态产品开发利用机制
金崑还指出,目前,大量研究聚焦在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体制、机制和管理等方面,对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重视不够。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功能的现状及其在生态保护修复中的意义、作用等问题尚待澄清。
他建议及时开展国家公园及其对应退化或受损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功能评估研究,探索以国家公园及其生态系统功能为参照和基准的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价体系,把国家公园建设成为我国生态保护修复的基准和参照系。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我国首个完成生态产品价值量化的国家公园。经测算,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GEP总价值高达2045.13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生态产品价值为4600万元。
对此,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森林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林草局森林碳汇研究与实验中心副主任李意德表示,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提供的生态产品价值不同,国家公园能够提供更高价值的生态产品,这可以体现在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和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政策中。同时,根据国家公园自然生态资源禀赋特点,应建立适宜的生态产品开发利用机制。
高寒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应纳入国家公园建设体系
三江源国家公园所处的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及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形成了面积广阔的沼泽、河流和湖泊等高寒湿地群。
长期关注高寒湿地保护的中国林科院湿地研究所研究员、湿地与气候变化学科组首席专家康晓明指出,高寒湿地以其特有的高海拔特点,在涵养水源、储碳释氧、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生态功能,驱动着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被认为是重要的天然“储碳库”及气候变化的有效“缓冲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缓温室效应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国家公园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他建议,将高寒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纳入国家公园建设体系,加强高寒湿地在国家公园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高寒湿地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生态功能。
“湿地是最为脆弱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易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多重影响而发生退化。因此,应特别关注国家公园中湿地等脆弱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和修复。”康晓明说。
原创文章,作者:喵, 喵,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qiuxieku.com/8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