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媒体”成为风靡全球的时尚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媒体”成为风靡全球的时尚,无论吃饭、出游、养宠,年轻人们总爱拿出手机,拍上一段或长或短的视频,发布到各类个人账号上,和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分享。
抖音、快手这样的“自媒体”出现的时间并不久,但拍摄并记录自己和自己周边的人和事,却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电影技术刚刚问世,它的发明者之一卢米埃尔兄弟,就把镜头对准了自家的工厂、朋友、妻儿,记录下了工人下班、朋友玩牌、婴儿吃饭之类的日常景象。这些影片都不长,但一百多年后观看,其中种种温馨而热闹的细节亲切生动,依然会让观众流露出不自觉的微笑。
这种如实复原现实世界的技术令人着迷,卢米埃尔兄弟十分清楚其中的商机,他们派出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前往世界各地拍摄和放映影片。而他们的竞争者也不甘落后,很快研发出了真假难辨的“山寨”产品,去抢占市场。
远东一隅的上海,也是这张商业版图中的必争之地。1897年5月,一些旅沪外侨在全上海最为奢华的礼查饭店(Astor Hotel)观看了一个叫哈利·威尔比-库克(Harry Welby-Cook)的人放映的《英国士兵教会游行》《沙皇造访巴黎》等影片。或许是因为影片中的家乡风物令人回味,或许是因为运动影像变化万千,虽然票价昂贵,但接连几天礼查饭店的大厅都是座无虚席。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新鲜感逐渐消退,放映者又祭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绝招”。8月的一天,一家运动俱乐部Shanghai Recreation Club的成员们观看了《第一辆发自吴淞的火车到上海》(The Arrival in Shanghai of the First Train From Woosung)、《上海自行车运动员联盟的会议》(The Meet of the Shanghai Bicyclist Association)、《工人离开上海发动机厂》(Workmen Leaving the Shanghai Engine Works)、《在上海室内游泳池跳水》(Diving at the Shanghai Swimming Bath)。
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上海活动影像了,很有可能是哈利·威尔比-库克来到上海之后现拍现放的。他并不属于卢米埃尔公司,使用的Animatascope是美国爱迪生公司的专利产品(现在已经很难判断究竟是正版还是仿冒)。不过,很有可能和许多同行一样,他不仅懂得放映技术,也掌握了摄影技术,巡回放映的同时抓拍影片,充实自己的片库。而对于现场的观众来说,司空见惯的上海景象出现在大银幕上变得格外新奇,俱乐部主席插科打诨的命名,更让整个观看活动变得妙趣横生。这些影片如同今天的vlog、短视频一样,未必有完整的人物、情节,仅仅是记录下拍摄者觉得有趣的事物。而观看者也并非沉浸其中,观看一个完整故事的来龙去脉,而是在谈笑和互动中,享受快乐的欢聚时光。
此后,拍摄和放映电影的习惯在上海的西方人群体中延续下来。这些影片都已经难以寻觅,只能从当时报纸的本地新闻中窥知一二。有的影片,制作已经颇为精良。例如,1909年1月,上海和天津的两支球队举行了一场比赛。为了记录下比赛全貌,拍摄者使用了两台机器。运动员在台阶上合影、进场、比赛的不同阶段和观众都被拍摄了下来。或许正因为如此,两支球队的队员和他们的亲朋好友都赶往影院并对它翘首以待。考虑到1922年的《劳工之爱情》、《红侠》等电影还是固定机位的单一镜头,这部影片已经算得上是技术先进的大制作了,《字林西报》称赞其精良不逊于进口片(of a very high standard and of the imported films)应该不算过誉。
有的影片则记录下了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的生活场景,如“猎纸运动”(paper hunt)。猎纸又称“撒纸赛马”,是颇受在沪西人喜爱的一项户外活动,甚至有专门的俱乐部。该项目的前身,是英国贵族的猎狐传统。16世纪开始,英国的农庄主们需要捕猎狐狸,保护农庄财物。后来,猎狐逐渐演变为一项正规运动,所需的马匹、猎狗和装备,是贵族们炫耀的资本。到了上海之后,由于环境、物产、条件的不同,这项活动也有所改变,先是用身穿红色斗篷的仆人象征比赛目标,后来则改成沿途撒纸,代表狐狸的气味,参赛者循之前进,以最先到达纸尽处者为胜。现在的档案馆中还保存着一些静态的照片,当年拍下的影片却已杳无踪迹。
原创文章,作者:喵, 喵,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qiuxieku.com/8126.html